2020年10月22日華為發表會
Mate 40系列正式亮相
作為整個2020年
最受關注的旗艦手機之一
在發表會上
我們看到了它以絢麗的姿態亮相
接下來
就讓我們開始介紹它
概述
華為Mate40系列延續Mate中軸對稱設計
背面推出“星環設計”,
螢幕採用88度超曲環幕面板,
保留了實體按鍵,
但也支援虛擬音量調節方案。
(敲一敲、滑上滑下,這是只有華為使用者才懂的語言)
華為Mate 40系列全部採用立體聲雙喇叭,
Mate 40支援IP53級防塵防水,
Mate 40 Pro、Mate 40 Pro+則是IP68級防塵防水。
華為Mate 40的螢幕尺寸為6.5吋、90Hz更新率;
華為Mate 40 Pro和Mate 40 Pro+則採用6.76吋螢幕,同樣為90Hz刷新率。
華為Mate 40和華為Mate 40 Pro提供亮黑色、釉白色、秘銀色三種玻璃後蓋變色配色,還提供黃色、綠色兩種純色配色方案。
圖片來源:華為發表會
Mate40系列搭載由台積電製造全新5奈米5G SoC麒麟旗艦晶片,
給用戶速度更快、發熱更低、功效更強的體驗,
麒麟9000裡面結合了華為最先進的ISP技術,號稱使用36個月依然流暢。
針對遊戲場景,
將硬體基礎與高性能、高能效、高畫質的解決方案相結合,
視、聽、觸三感協同,
為玩家帶來更沉浸的遊戲體驗。
續航能力方面,
華為Mate 40 配備4200毫安時電池,
華為Mate 40 Pro 配備4400毫安時電池;
華為Mate 40 Pro和Mate 40 Pro+支持66W快充、50W無線閃充。
影像部分,華為Mate 40 Pro+後置徠卡五鏡頭,
擁有Mate系列最強大的拍照系統,
其配置了潛望式長焦鏡頭,
可實現10倍光學變焦、20倍混合變焦、最大100倍數字變焦。
華為Mate40系列搭載超感知徠卡電影拍攝系統,
華為Mate 40和華為Mate 40 Pro主鏡頭均為5000萬像素,RYYB陣列。
華為Mate40系列配備的超廣角鏡頭支持廣闊的視野覆蓋,
黑夜和低光源下也能拍出高畫質的超廣角照片;
自拍時,可根據畫面內人數,
三檔自動調節廣角角度,
容納更多人物和視野。
影片拍攝部分,
華為Mate 40 Pro和華為Mate 40 Pro+支持超級運動防手震、AI跟拍、前後雙景雙錄。
同時,XD 融合(Fusion)硬體即時HDR可以拍攝4K影片,還帶來了不限時的超級慢動作。
大家最關心的系統方面,
Mate40系列搭載了基於Android 10的EMUI 11系統,
帶來更全面的隱私安全保護,
從用戶需求出發,
提供更高安全等級守護,
唯一的缺憾是Play框架沒有搭載
所以APP都需要從華為商店下載。
華為Mate40系列將AOD升級為AI關閉螢幕及顯示,
關閉螢幕狀態下的手機也能準確捕捉用戶的眼神,開啟顯示個性動圖;
AI隔空操控也升級,
支持隔空上下瀏覽網頁、
隔空左右翻頁閱讀、
隔空按壓接聽電話與播放音樂。
同時,華為也推出了新一代的多設備協作,
讓手機、平板和筆記本之間能夠無縫、高效地進行多任務處理
開箱
Mate 40的真機上手體驗,到底是什麼感覺?
別急,讓我們開個箱來一探究竟:
在發表之後,
我第一時間就透過管道買到Mate 40 Pro的神秘銀配色。
包裝雖然不大,但內容物還是讓人很滿意的。
配件部份,
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66W快充頭,
雖然今年已經有120W快充,
但有會加快電池損耗的疑慮,
EGG還是覺得慢慢增加瓦數會比較妥當
雖然Mate 40全系列採用了曲面螢幕或者瀑布螢幕,
但依舊保留了實體側邊按鍵,
還在為音量調節鍵耿耿於懷的讀者,
應該可以放心了。
關於“背後都是一個圓,Mate 30和40到底有什麼區別”,我們直接看圖吧。
差異一目了然,不過,兩者之間的傳承關係同樣清晰可辨。
底部耳機孔的部份取消了
看起來無線藍牙耳機會變為未來的趨勢
總體來說,
和去年的Mate 30相比,
Mate 40給人的第一印像明顯要細膩許多,
各種貼心的小細節,
讓這款Mate旗艦的客群得到了擴大—從3C達人到Vlogger,
想要一步到位滿足個人需求,
選擇Mate 40準沒錯。
畢竟,在這台旗艦機簡潔優雅的外表之下,埋藏著一整套貨真價實的半導體工程學奇蹟。
不負眾望的性能
和去年公佈的麒麟990 5G不同,
今年登場的麒麟旗艦晶片包含兩個版本—
麒麟9000以及麒麟9000E。
兩款晶片都採用了5奈米EUV工藝製造,
都集成了巴龍5000 5G基頻;
換句話來說,
採用最先進5nm製程的5G旗艦SoC,
目前市面上只有華為一家完成了商業化量產。
不僅如此,憑藉先進的5nm EUV工藝,
麒麟9000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整顆晶片的晶體管數量,高達153億。
作為對比,
上一代7nm製程的麒麟990 5G晶片,
晶體管數是103億。
即便是同樣採用了5nm製程,
剛剛發售的蘋果A14處理器,
晶體管數量也只有118億。
“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件的數目,
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在10月22日發表會,
我們發現麒麟9000採用的依舊是2020年主流的A77架構,
但海思的工程師一口氣把A77主頻推升到了3.13Ghz,
整個CPU相比驍龍865+性能提升了10%,
這種“在同一起跑線上超越對手”的勝利,
無疑是另一種勝利
當然,更厲害的還在後面:
在負責處理圖像的GPU方面,
海思麒麟團隊使用24核的G78!
相比於驍龍865+性能提升超過50%!
如果說CPU還維持在“超越”的水平上,
那麼在GPU方面,
麒麟今年可是全面翻身做主,
徹底把安卓平台的主流旗艦機暴打了一頓
順帶一提,不僅僅是晶片,
從HMS Core今年六月更新的5.0版本新組件來看,
圖像處理性能顯然是華為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
從軟體到硬體,
圍繞“視覺化體驗”展開的投入,
很可能要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遊戲固然是重點,
但華為真正的目標,
可不僅僅是遊戲那麼簡單。
除此之外,
在負責AI的NPU方面,
麒麟9000保持了一貫的強勢,
對驍龍865+保持了2.4倍的優勢,
除了正面鏡頭的進化升級之外,
NPU性能全面增強推動AI算法效率大幅提升,才是讓手勢控制走向實用的關鍵。
再順帶一提,
手機並不是這種“非觸摸”體感操作的主場,華為在這個領域的持續投入,
多半也是在給未來的商業策略做鋪墊。
最後,作為一款面向移動設備的高端晶片,
除了強大的性能參數,
功耗同樣不容忽視。
很明顯,
相比於性能提升,
麒麟9000採用先進製程工藝的優勢,
更多體現在了功耗控制上,
整體表現相對於驍龍865+明顯穩定了許多
超越預期的亮點
不得不承認,
如今手機行業的新品發布會,
“無趣”幾乎已經成為了常態。
對於大多數廠商來說,
作為設備核心的晶片很難成為產品差異化的賣點,
因此只能通過外圍功能創造噱頭進行宣傳,
久而久之,觀眾的期待當然會消磨殆盡。
正因如此,
能夠拿出絕無僅有的“核心”方案,
並且圍繞這個“核心”定制獨一無二的功能賣點,
這種產品才會贏得我們的關注。
作為這個領域的代表之一,
華為近年來的高端旗艦產品從未辜負過我們的期望,
這次登場的Mate 40系列,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是螢幕:
無論是6.5吋的Mate 40,
還是6.76吋的Mate 40 Pro以及Mate 40 Pro+,華為皆採用90Hz的AMOLED屏幕,
跟上了2020年的高螢幕更新率潮流。
“90Hz?120還有144Hz不香嗎?
華為幹嘛不一次到位?”
原因很簡單,還是功耗。
手機螢幕的更新率,
往往和手機本身的續航成反比,
再加上5G手機晶片本身的功耗就不低,
單方面追求高更新率最直接的後果,
就是電量消耗速度直線上升。
所以,90Hz的屏幕更新率,
是華為平衡了功耗與性能得出的最優解,
和利用5nm先進製程控制功耗是相同的思路。
其次,是電池容量和充電系統:
Mate 40採用了4200毫安時電池,
容量和上一代Mate 30持平;
Mate 40 Pro與Mate 40 Pro+的電池容量都是4400毫安時,
相比於上一代Mate 30 Pro似乎略有降低,
不過無傷大雅。
相比之下,
66W的有線快充似乎更容易引發質疑:
現在的手機快充已經跨越了100W大關,
華為怎麼還是這麼保守?
的確,誰也無法否認百瓦快充“15分鐘手機滿電複活”的魅力,
但如果單方面追求充電功率,
對於手機電池本身的壽命,
以及充電系統的安全穩定性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作為今年下半年剛剛開始商業化量產的新技術,
手機百瓦快充確實還需要經歷市場考驗,在此之前,
採取相對保守的參數方案也是合情合理—
只要控制好充電曲線,
一樣可以獲得不錯的充電體驗。
再考慮到這次發布會特別強調了Mate 40在低溫環境下也能正常充電,
華為這次拿出的電源方案,
顯然不止“一個中庸的參數”那麼簡單。
順帶一提,
充電器可是Mate 40系列的標配,
庫克未來或許會後悔拿掉吧!
這次拍攝有一個大亮點-
針對會發光的招牌拍攝效果
不解說,看圖你就會懂
左邊是MATE 40,右邊是iPhone 12
不僅如此,為了滿足自拍愛好者的需求,華為這次拿出的配件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沒錯,就是這個小玩意兒:
(手機閱讀可以點開觀看)
乍看之下似乎平淡無奇,
但實際上,
這個補光燈不僅可以一鍵自動彈起,
更可以一鍵調整色溫與亮度,
並且完全不必擔心電量問題—
Mate 40 Pro可以直接對燈組進行無線反向供電,無需佔用接口,即開即用。
總之,無愧於年度旗艦之名,
在性能與體驗兩方面,
華為給出了一份近乎滿分的成績單-
除了Android未來仍是無解外
Mate 40都是我們的最優解。
您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贊助我喔
幫助小小部落格繼續經營下去
文章評論